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宿州曲艺之乡新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宿州曲艺之乡新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皖北曲艺形式有哪些?
皖北的曲艺叫道情。
道情,亦称“竹琴”“渔鼓”,是中国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。在江苏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都曾广泛流传,是道士抒***感胸怀布道的一种“道曲”和“道歌”,内容大多宣传一些贴近民众生活的因果报应、离尘绝俗、劝世行善等,由游方道士或道情艺人在各地演唱。
渊源于唐代的《承天》《九真》等道曲。南宋始用渔鼓、筒板伴奏,故又称道情渔鼓。至清代,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,如太康道情、陕北道情、江西道情、湖北渔鼓、四川竹琴等。道情多以唱为主,以说为辅。有坐唱、站唱、单口、对口等表演形式。
皖北的曲艺有道情、泗州戏、黄梅戏等:
1、道情是曲艺的一类,有的地方也叫渔鼓,一般是以唱为主,以说为辅,用渔鼓、简板为伴奏乐器。道情和莺歌柳、三弦书等结合还形成了河南坠子这种传统曲艺形式。
2、泗州戏是安徽淮河两岸地区地方传统戏剧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也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。泗州戏唱腔念白有北方戏曲的激昂慷慨,南方戏曲的温柔舒缓,还有难度极大的花腔和花舌及民间琴书的平实质朴。
3、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由***茶灯、山歌、秧歌、茶歌、花鼓调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,吸收了高腔、***茶戏、汉剧、楚剧、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。黄梅戏一般唱腔淳朴流畅,以明快抒情见长,有着丰富的表现力,表演质朴细致,以真实活泼著称。
主要有:
1、道情(也叫“竹琴”、“渔鼓”)。 始于南宋,因用渔鼓、筒板伴奏,故又称道情渔鼓。
2、皖北琴书(包括淮北琴书)。最早从河南、山东等地传入安徽宿州一带,当地艺人融合了老凤阳歌、泗州调、山歌、小调等,逐渐形成了皖北地区特有的风格。
3、 端公腔。流传于安徽蚌埠,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曲艺艺术形式,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、民间舞蹈、剪纸、杂技、武术等表现形式。 .
4、太和清音。最初起源于元末明初,唱腔优美,曲调清丽,听来婉转柔和,令人清心舒怀,流行于亳州、太和地区。代表书目有《追舟》《秋江》等。
安徽宿州埇桥区人口是多少?
埇桥区常住人口:177.8万人。
埇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,与苏鲁豫三省接壤,为宿州市唯一城区,也是全市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地处黄淮海经济区腹地,东邻陇海产业带、南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、西邻中原经济区、北邻徐州经济圈。享有“中国曲艺之乡”“中国书法之乡”“中华烧鸡之乡”美誉,为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”和“国家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区”。全区国土面积2907平方公里,辖24个镇、12个街道办事处,常住人口177.8万人。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、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、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、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、全国生态文明魅力区。
埇桥历史悠久,文脉深厚。春秋时即为古“宿国”封地,秦汉时已是“舟车会聚、***通衢之地”,隋朝开“通济渠”后成为“扼汴控淮”的军事重镇。孔子在此演习周礼;孔子高徒、中华民族先贤人物——“孝圣”闵子骞在此出生;白居易在此成长至青年始赴长安成名;王籍、韩愈、苏轼、袁枚等留下灿烂诗篇;近现代埇桥籍文化名人如梅纯一、李百忍、杨在葆、李炳淑等不胜枚举。这里既是陈胜、吴广大泽乡起义旧址,又是淮海战役决胜中原的故地。
埇桥区位优越,交通便捷。埇桥区具有优越的区位及便捷的交通,京沪高铁、京沪铁路、京台高速、泗许高速以及在建的宿淮铁路在城区周边均设有出站口,可与全国各大城市实现铁路、高速公路互联互通,特别是京沪高铁的开通,可2个小时抵达上海、3个小时抵达北京;206国道和5条省道穿境而过,水运从新汴河经洪泽湖通江达海,空港经徐州观音机场可与全国20多个大城市通航。
埇桥***丰富,物产丰饶。埇桥盛产粮食、蔬菜、林木、畜禽等农副产品。2017年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,为全国“超级产粮大县(区)”和“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”,为淮北煤田的主要矿区;符离集烧鸡、夹沟香稻米、乐石砚等地方特产千年传承、久享盛誉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宿州曲艺之乡新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宿州曲艺之乡新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